金沙总站(6165cc-VIP认证)官方登录入口-Best App Store

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川观新闻)科创未来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四川科技在共建中“开花结果”

时间:2023-11-07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     点击数:

“我们正在邀请各方,来参与11月初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10月20日,秋意渐浓,孙庚穿着单衣,忙起来时并不觉得冷。

他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副主任、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执行负责人。他所在的这个联合实验室是我国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最高级别平台,还是唯一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过去十余年里,我国科学家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团队,围绕九寨沟和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的生态保育,开展深度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四川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与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内的全球70多个国家在农业、交通、医疗、生态、核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四川科技”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持续延展、拓宽、升级,古丝绸之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设科技合作大平台

10年来,四川成立世界钙华自然遗产研究与保护联盟,建成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0个,平台合作对象覆盖10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

除了孙庚所在的联合实验室,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2018年还共同打造了四川另外一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库。

“推动合作平台建设成为四川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科技对外影响力的骨干力量,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这里面,平台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是怎么建的?

有“打散”——孙庚说,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细分为姐妹遗产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形成与保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团队,加强团队建设的同时,也建立起双方学术委员会,并加强联合实验室的软性制度和硬件设备仪器建设。

有“聚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一,油气地质成都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则通过形成联合实体,发展“项目—人才—基地”模式,并向国内外开放运行机制,与国内外机构、组织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我国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的学术交流中心之一。

还有“发散”——“我们建立了科技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科研人员年均互动交流20人次以上,实现国际科研合作常态化。”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原主任李明章说,从平台延伸出去,依托实验室项目,还在德阳建立了涵盖全国不同生态区域猕猴桃种质的资源圃,建成猕猴桃核心科研基地500余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0亩,建立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贵州中心、采后贮藏加工中心和苍溪工作站等。

谈到合作带来的感触,孙庚认为“这不是单向的。”在他看来,合作激发了双方的动能,不仅包括合作发表论文、英文专著,也共同解决了具体的科技问题,双方都从中感受到了获得感,提升了双方的科研水平、学术影响力和平台能级。

11月6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在重庆召开。会上将重磅启动川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届时四川又将增加一个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大平台。

畅通国际项目合作通道

10年来,四川如何具体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以项目作为重要载体。”这是采访中记者屡屡听到的回答。

若是问哪个项目具有代表性?备受关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新一代“人造太阳”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当仁不让。今年4月,该装置创造出运行新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 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

这与四川有何关联?ITER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科学合作项目规模之最,于2006年进入正式执行阶段,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7方共同参与。作为我国参与ITER计划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承接了中国ITER关键部件研制任务绝大部分涉核部件的研发与加工制造任务。

“参与ITER计划10余年来,中国智慧与力量的贡献不可小觑。”院长刘叶说,西物院通过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突破了多项工程技术难题,建立了ITER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检验的技术规范和测试平台,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核聚变技术水平,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

除了自上而下承接国际重大项目,四川还自下而上探索国际合作机会——通过自发出访考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求,联合当地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示范项目,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非常期待再去巴基斯坦,亲眼看看技术推广成果,并谋划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副院长杨峰盼望着又一次出访。

上一次出访考察巴基斯坦是在2018年。当时,杨峰所在的团队吸引了许多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他们中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最多。“我们以留学生培养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把两者与品种推广、技术指导、经费支持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输出服务。”杨峰说,从2018年开始在巴不同区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和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后阿里正在向巴基斯坦总理介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情况。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2021年,中巴共建的巴基斯坦国家带状复合种植研究中心应运而生。当前,这一研究中心是巴基斯坦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的箭头,其带头人正是杨峰此前的学生阿里。研究中心里,来自杨峰所在团队的毕业生占到了一半以上,且担任要职。“我们将以示范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杨峰说。

不管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项目,还是自发探索合作机会,四川十年来着力打通国际合作通道,围绕医疗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生态环境等领域,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项目合作。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至9月四川国际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326.02%,其中埃及、匈牙利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主要买方,有力支撑了四川科技国际合作发展。

探索建立更大的“话语权”

10月18日上午10点,中铁二院东南亚、南亚国家铁路规划与建设官员研修班开班。“机会难得,一席难求。”培训间隙,学员向记者展示着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感叹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中铁二院东南亚、南亚国家铁路规划与建设官员研修班开班。

这是今年以来,中铁二院作为省级国际合作基地,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的又一国际援外技术培训班。3个月前,中铁二院走进尼泊尔开展铁路规划与建设技术海外培训班,成为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科技领域里少数走出国门开展的培训。

为何今年首次出国开班就选择在尼泊尔?

这与需求有关。今年9月,中国和尼泊尔发表联合声明。根据声明,中尼双方同意有序推进口岸、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等方面互联互通,共同打造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但就尼泊尔来说,当前铁路几乎是一片空白。”中铁二院国际公司副总经理谭蒙多次前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工作。她说,按照中国铁路建设运营标准,铁路建成后每一公里需配备二十位运营工作人员,“铁路建设与运营空白,意味着巨大需求。”

需求不限于基建领域。

当前,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而肝癌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普遍呈高发趋势。顺势而为,今年4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在成都启动。

“此次来四川学习,希望能学到中国在肝脏微创手术相关的先进经验,以及中国在筛查、预防肝癌方面的先进理念,造福我们国家的患者。”项目受到了来自匈牙利、埃及、白俄罗斯、泰国等1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30名中青年肝胆外科医生的热烈响应。

满足需求之外,更进一步,这还与建立话语权有关。

“让中国技术走出国门只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目的之一。”今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开办了三年以来的首期来华援外培训班——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研修班。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马琼说,随着技术和知识输出,不能仅局限于“修路、卖车”,还要输出中国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四川已累计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11次培训。

多位开展者都提到一个现象:许多学员结束培训班的学习后不久,普遍走上了他们所在国家的核心部门和领域的关键岗位。

“这十分有利于我们‘话语权’的建立。”在开展者看来,学员本身在当地拥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和成长性,是十分“有分量”的传播使者。不仅能将学到的关键技术和经验应用到当地,促进四川在当地加速拓展项目,形成“有形资产”;同时通过讲述他们听到的中国好声音、好故事,带动更多人认同中国标准、技术和文化,逐渐形成当地知华、友华的“无形资产”,持续扩大四川的影响力,并创造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多合作可能性。

走出去授人以渔的同时,还要引进来借脑借力。

当前,四川实施高端引智计划,在全国率先推出省级外籍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和管理服务,推进川渝外国高端人才资质互认和资源共享,建成“外国人才书屋”等服务平台15个,在川工作外国人才近4000人,外籍高层次人才(A类)1010人,国际高端科技人才持续集聚。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加大力度,进一步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搭建平台,并做好配套服务,打造更为开放的环境,为四川科技发展增添动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受访者供图)


原文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4529623?from=iosapp&app_id=cbgc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农业大学6165cc金沙总站版权所有。